【《我要的是葫芦》说课稿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我要的是葫芦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。文章通过一个种葫芦的人只关注葫芦,而不注意叶子上的蚜虫,最终导致葫芦枯萎的故事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,忽视了其中的某个环节,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本课语言简洁明了,情节生动有趣,富有启发性,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,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,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:
- 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- 掌握生字词,理解课文内容。
- 学会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情境创设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。
-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寓言的寓意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懂得做事要全面考虑,不能只看表面现象。
-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、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寓意,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。
难点: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引申出生活中的道理,提升思辨能力。
四、教学准备
1.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插图、相关图片资料等。
2.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与“葫芦”相关的资料。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出示一幅葫芦的图片,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见过葫芦吗?葫芦有什么用处?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激发学习兴趣。接着引出课题:“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——《我要的是葫芦》。”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要求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。
2.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,纠正发音。
3. 提问:故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你从中知道了什么?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分段讲解课文,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。
- “我每天都要给葫芦浇水、施肥。”
- “叶子上长了蚜虫,我也不管它。”
- “我的葫芦一个个都落了。”
2. 引导学生讨论: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?
- 他只关注葫芦本身,忽略了叶子的重要性。
- 他没有及时处理问题,导致事情恶化。
3. 角色扮演:让学生分组扮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,模拟对话,加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,举例说明类似的现象。
- 如:学习时只注重成绩,忽略基础知识;
- 工作中只看结果,忽略过程。
2. 小组讨论: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?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教师总结课文寓意:做任何事情都要全面考虑,不能只看表面,忽视细节。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、多思考,做一个有责任心、有远见的人。
六、作业布置
1. 写一篇小短文,题目为《我从<我要的是葫芦>中学到了什么》。
2. 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,并谈谈自己的感受。
七、板书设计
```
我要的是葫芦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种葫芦的人 │
│ 只看葫芦,不看叶 │
│ 最后葫芦全落了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寓意:注重整体,不可忽视细节
```
八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寓言背后的道理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,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与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