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平均数(教案)(优质教学设计)(国家级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平均数(教案)(优质教学设计)(国家级,时间来不及了,求直接说重点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24 14:37:49

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平均数(教案)(优质教学设计)(国家级】一、教学目标:

1. 知识与技能:

理解“平均数”的概念,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,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。

2. 过程与方法:

通过生活情境引入,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,培养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增强团队协作意识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
- 重点: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,掌握计算方法。

- 难点: 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,区分“平均数”与“总数”、“中间数”的不同。

三、教学准备:

- 教具:多媒体课件、练习纸、实物道具(如小棒、卡片等)

- 学具:每人一张练习纸、铅笔、橡皮

四、教学过程:

(一)情境导入(5分钟)

教师活动:

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图片,内容为:班级同学进行跳绳比赛,记录每个人跳的次数,如:小明跳了80次,小红跳了70次,小刚跳了90次,小丽跳了60次。

提问:

“如果我们要比较这四位同学的跳绳水平,应该用什么方法?”

学生活动:

学生自由发言,可能提出“比总次数”、“比最多”、“比最少”等想法。

教师引导:

“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代表他们整体的水平,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——平均数。”

(二)新知探究(15分钟)

1. 初步感知平均数:

活动一:分组操作

将学生分成小组,每组发放一些小棒,要求他们将小棒摆成一行,然后通过移动小棒使每一排的数量相同。

提问:

“你们是怎么做到每排数量相同的?有没有一个数可以表示每排的数量?”

学生回答:

“是的,这个数就是平均数。”

教师讲解:

“平均数就是把一组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若干份,每一份的数量就是平均数。”

板书公式:

平均数 = 总和 ÷ 数量

2. 实例分析:

出示例题:

小明、小红、小刚、小丽四人跳绳次数分别是80、70、90、60次,求他们的平均次数。

引导学生计算:

80 + 70 + 90 + 60 = 300

300 ÷ 4 = 75

教师强调:

“平均数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次数,而是整个小组的平均水平。”

(三)巩固练习(10分钟)

练习一:

小明每天早上跑步的距离如下:

周一:2公里,周二:3公里,周三:2公里,周四:4公里,周五:3公里。

求他一周平均每天跑多少公里?

练习二:

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:

90、85、95、80、90、85、90

求该班的平均成绩。

学生活动:

独立完成练习,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,教师巡视指导。

(四)拓展提升(5分钟)

情景问题:

小明参加了一场篮球赛,得分分别为:10分、12分、8分、15分、10分。

问:他的平均得分是多少?

如果他想提高平均分,他接下来的一场比赛至少需要得多少分?

引导思考:

“平均数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,因此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其合理性。”

(五)课堂小结(5分钟)
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:

- 什么是平均数?

- 如何计算平均数?

- 平均数有什么作用?

学生总结:

“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,它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,而是中间的一个代表值。”

五、作业布置:

1.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。

2. 调查自己家庭一周内的用电量,计算平均每天的用电量。

六、板书设计:

```

平均数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总和 ÷ 数量 = 平均数

示例:

80 + 70 + 90 + 60 = 300

300 ÷ 4 = 75

```

七、教学反思(教师课后填写):

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,激发了学生的兴趣;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;练习环节设计合理,能够有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。部分学生对“平均数的代表性”理解还不够深入,需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强化。

备注:

本教案为原创教学设计,适用于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“平均数”教学,符合国家课程标准,适合一线教师参考使用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