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15(光的等厚干涉与应用)】一、实验目的
1. 理解光的等厚干涉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。
2. 掌握利用牛顿环或劈尖等装置观察等厚干涉条纹的方法。
3. 通过实验测量透明介质的折射率或曲率半径等物理量。
4. 加深对光波干涉原理的理解,并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。
二、实验原理
光的等厚干涉是指两束相干光在厚度相同的位置发生干涉的现象。这种干涉通常发生在两个反射面之间,如平板玻璃之间的空气层、牛顿环装置中的曲面与平面之间的空气层等。当入射光照射到这些结构时,由于光程差的不同,会在观察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。
在实验中,常用的等厚干涉装置包括:
- 牛顿环:由一个凸透镜和平板玻璃组成,两者之间形成空气薄膜,其厚度随位置变化而变化。
- 劈尖干涉:由两块玻璃板叠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楔形空气层,厚度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加。
根据光程差公式:
$$
\Delta = 2nd \cos \theta + \frac{\lambda}{2}
$$
其中:
- $ n $ 为介质的折射率,
- $ d $ 为薄膜的厚度,
- $ \theta $ 为入射角,
- $ \lambda $ 为光波的波长。
当光程差满足 $ \Delta = m\lambda $($ m $ 为整数)时,出现明条纹;当 $ \Delta = (m + \frac{1}{2})\lambda $ 时,出现暗条纹。
三、实验仪器与材料
1. 光源(钠光灯或激光器)
2. 牛顿环装置(含平凸透镜和玻璃板)
3. 显微镜(带测微目镜)
4. 棱镜或劈尖装置
5. 白纸、铅笔、直尺等辅助工具
四、实验步骤
1. 将牛顿环装置放置在载物台上,调整光源与装置的位置,使光线垂直入射到牛顿环上。
2. 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调节焦距,使牛顿环清晰可见。
3. 用测微目镜测量多个牛顿环的直径,记录数据。
4.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透镜的曲率半径或空气膜的折射率。
5. 更换为劈尖装置,重复上述步骤,观察并记录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。
6. 分析实验数据,得出相关物理量的数值。
五、数据处理与分析
以牛顿环为例,假设测量第 $ k $ 个暗环的直径为 $ D_k $,则可推导出曲率半径 $ R $ 的表达式:
$$
R = \frac{D_k^2}{4k\lambda}
$$
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,可以提高实验精度。
对于劈尖干涉,相邻条纹间距 $ \Delta x $ 与楔角 $ \alpha $ 的关系为:
$$
\Delta x = \frac{\lambda}{2n\alpha}
$$
通过测量条纹间距,可进一步计算楔角或介质折射率。
六、实验结论
通过本实验,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光的等厚干涉现象,并利用牛顿环和劈尖装置进行了定量分析。实验数据表明,干涉条纹的分布与薄膜厚度密切相关,且可以通过测量条纹参数来计算相关的物理量,如曲率半径或折射率。
此外,等厚干涉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,例如在光学检测中用于测量物体表面的平整度、检测透镜的曲率半径、以及在精密测量中作为无接触式的测量手段。
七、思考与讨论
1. 实验中为何要使用单色光源?若使用白光会有什么不同现象?
2. 若牛顿环中心为亮斑而非暗斑,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3. 在实际应用中,如何提高等厚干涉实验的测量精度?
八、参考文献
1. 《大学物理实验教程》(第三版),高等教育出版社
2. 《光学实验指导书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
3. 相关科研论文及教学资料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