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《马说》和《千金市骨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马说》和《千金市骨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,在线等,求秒回,真的十万火急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3 22:48:44

《马说》和《千金市骨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】在古代文学中,文言文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。《马说》与《千金市骨》是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,分别出自唐代韩愈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。这两篇文章虽然主题不同,但都围绕“人才”这一核心展开,表达了对人才价值的重视以及对识才、用才者的呼吁。

一、原文与译文

1. 《马说》(韩愈)

原文: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译文:

世上有了伯乐,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。千里马常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因此,即使有好马,也只能在仆役手中受辱,在马厩中死去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
那些能够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饭可能吃掉一石粮食。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,只是按普通马对待。这样的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由于食物不足,力气不够,才华也无法展现出来。想要它和普通马一样都不可能,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
驾驭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,喂养它不满足它的需求,它叫唤时又听不懂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唉!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还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呢?

2. 《千金市骨》(战国故事)

原文:

昔者,燕昭王欲得贤士。谓郭隗曰:“寡人愿致天下之士。”郭隗曰:“臣闻古之君人,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,三年不能得。于是,涓人言于君曰:‘请买之,五百金。’君曰:‘安得此五百金?’对曰:‘死马且买之五百金,况生马乎?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,马今至矣。’于是,不期而至者三千里。今王诚能聘吾,吾且为王招士。”

译文:

从前,燕昭王想要招揽天下的贤士。他对郭隗说:“我希望能得到天下的贤才。”郭隗回答说:“我听说古代的君主,曾用千金去买千里马,但三年都没有买到。这时,一个侍从对君主说:‘请让我去买吧,花五百金。’君主说:‘哪里能拿出五百金呢?’侍从回答说:‘死马尚且愿意花五百金来买,更何况是活马呢?天下人一定会认为您真心想买马,那么千里马就会来了。’果然,不久之后,有三千里之外的马来到。现在,如果大王真心诚意地聘请我,我也能为您招来贤士。”

二、比较分析

1. 主题对比

- 《马说》 主要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,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在于缺乏识才之人。文章借千里马的命运,批判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。

- 《千金市骨》 则通过燕昭王的故事,强调了招贤纳士的重要性,并指出只有真正尊重人才、重视人才价值的人,才能吸引真正的贤才。

2. 表现手法

- 《马说》 采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,将千里马比作人才,伯乐比作识才之人,语言含蓄而深刻。

- 《千金市骨》 则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叙述,语言较为直接,带有劝谏和激励的意味。

3. 思想内涵

- 《马说》 强调“识才”的重要性,认为人才的存在并不稀少,关键在于是否有识人之明。

- 《千金市骨》 则更加强调“重才”的态度,认为只有真心诚意地对待人才,才能赢得人才的归附。

三、结语

《马说》与《千金市骨》虽然成文背景不同,但都围绕“人才”这一主题展开,表达了对人才价值的高度重视。《马说》提醒我们,识才比有才更重要;《千金市骨》则告诉我们,只有真心重视人才,才能吸引真正的贤才。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古代文人对人才问题的深刻思考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