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孑然一身出自哪里

2025-11-27 21:40:43

问题描述:

孑然一身出自哪里,真的急需帮助,求回复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27 21:40:43

孑然一身出自哪里】“孑然一身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孤独无依、没有任何依靠的状态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失落、无助或独立自主的情感。那么,“孑然一身”这个成语到底出自哪里?它的出处又是什么呢?

其实,“孑然一身”最早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成语,而是由两个词组合而成的。其中“孑然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而“一身”则是一个常见的搭配,合起来使用则是在后世逐渐形成的。

“孑然”一词最早见于《诗经》中的《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向晨,庭燎有辉。君子至止,鸾声将将。……夜如何其?夜乡晨,庭燎晢晢。君子至止,鸾声不已。”这里的“孑然”并没有直接出现,但“孑”字在古文中常表示孤单、孤立的意思。

更明确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代的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句话:“项王曰:‘此沛公之德也。’……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”虽然这里没有“孑然一身”,但“孤身一人”的情感表达已经初现端倪。

真正较早使用“孑然一身”这一说法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。他在《长恨歌》中有这样一句:“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,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。”虽未直接出现“孑然一身”,但这种孤独感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到了宋代,随着文人墨客对个人情感的深入描写,“孑然一身”逐渐成为一种常见表达。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这种对人生短暂、个体微小的感慨,与“孑然一身”的意境颇为相似。

明清时期,“孑然一身”作为一个完整表达开始广泛流传,并被收录进各种辞书和典籍中。例如,《红楼梦》中就有多处描写人物孤独无依的情节,虽未直接使用“孑然一身”,但其内涵与该成语高度契合。

综上所述,“孑然一身”并非出自某一部特定的经典文献,而是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积累与演变,最终形成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。它不仅表达了个体的孤独与无助,也蕴含着对人生、命运的深刻思考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既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中的困境,也可以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,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表达方式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