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接踵而来的出处和解释是什么】“接踵而来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连续不断发生的事情或人群接连不断地到来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在新闻报道、文学作品以及口语表达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。
一、“接踵而来”的出处
“接踵而来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民多巧伪,而俗好争讼,故人多贪利,不事农桑,至于市井贾贩,接踵而来。”这里的“接踵而来”用来形容人们接连不断地来到某地,多指商人或百姓聚集的情景。
后来,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,成为形容事物或人群连续不断出现的常用表达。例如,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中也有类似用法:“士卒接踵而来,军势甚盛。”
二、“接踵而来”的含义与用法
从字面来看,“接踵”指的是脚跟相接,表示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;“而来”则是“到来”的意思。因此,“接踵而来”整体意思是“一个接着一个地到来”,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
1. 形容人群密集:如“游客接踵而来,景区人满为患。”
2. 形容事件接连发生:如“问题接踵而来,让人应接不暇。”
3. 形容压力或挑战不断:如“困难接踵而来,但他始终没有退缩。”
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,语气较为正式,适用于描述持续性、连贯性的现象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虽然“接踵而来”使用广泛,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。比如:
- 搭配不当:不能说“事情接踵而来”,因为“事情”是抽象名词,通常不用于“接踵而来”的搭配中。更准确的说法是“问题接踵而来”或“挑战接踵而来”。
- 语义混淆:有时会被误用为“接踵而至”,但“接踵而至”更强调“到达”的动作,而“接踵而来”更侧重于“连续到来”的状态。
四、结语
“接踵而来”作为汉语中的经典成语,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也在现代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了解它的出处和正确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传达意思,避免误解。
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挑战,还是记录社会的发展变化,“接踵而来”都是一种生动而贴切的表达方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