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里】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这句话,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?它常被用来形容在战场上或重要任务中,将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,不必完全听从朝廷或上级的命令。那么,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呢?
其实,这句话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——《孙子兵法》。不过,需要澄清的是,《孙子兵法》中并没有直接出现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这句完整的表述。它更准确的出处,是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中的一段话。
原文是:“将在外,君令有所不受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当将军在外带兵作战时,面对复杂的战场局势,有时会遇到紧急情况,不能完全按照君主的命令行事,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。
后来,这句话被后人简化为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并广泛流传开来。尤其是在军事、管理、领导力等领域,这句话被频繁引用,用来强调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。
那么,为什么这句话会被如此重视呢?因为战争本身充满不确定性,如果将领过于拘泥于命令,可能会错失战机,甚至导致失败。因此,赋予将领一定的自主权,是确保胜利的重要保障。
除了《战国策》,这句话也出现在其他古代典籍中,比如《韩非子》和《史记》等,但都大同小异。可见,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,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
总结一下,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并非出自《孙子兵法》,而是源于《战国策》。它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,领导者需要具备独立判断和灵活应对的能力,而不是一味地执行命令。
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是企业管理、项目执行,还是个人发展,有时候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,而不是死守规则或指令。这种思想,正是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的现代延伸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