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箕畚什么意思】“箕畚”这个词,听起来似乎有些生僻,但其实它在古代汉语中并不罕见。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,可能会感到困惑,不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。那么,“箕畚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。
首先,“箕”和“畚”是两个独立的字,分别有不同的含义,但在古文中常被连用,组成一个词“箕畚”,用来指代一种工具或容器。从字面来看,“箕”通常是指一种用竹子、柳条等编织而成的器具,形状像簸箕,主要用于盛放谷物、泥土等;而“畚”则是一种类似小筐的工具,多用于挑土、运土。因此,“箕畚”合起来,可以理解为“装土的器具”或“搬运土石的工具”。
在古代,尤其是在建筑、修路、挖沟等工程中,人们常常需要搬运大量的泥土和石块,这时候“箕畚”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。例如,在《愚公移山》这篇寓言中,就有提到“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”。这里的“箕畚”就是指愚公及其子孙用来搬运泥土的工具,象征着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的精神。
此外,“箕畚”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被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力量或工具。比如在一些诗词中,作者会用“箕畚之力”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能力有限,但仍尽心尽力地去做事,体现出一种朴素而坚韧的精神风貌。
需要注意的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箕畚”已经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的使用,但在一些传统文化研究、古文阅读或历史教学中,仍然会经常遇到这个词。了解它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。
总结来说,“箕畚”是一个古代常用的工具名词,指代装土或运土的器具,常见于古文和历史文献中。它不仅具有实用意义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体现了古人勤劳智慧的一面。如果你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了这个词,不妨多加留意,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它的具体含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