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诗牧童原文】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,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。其中,唐代诗人吕岩所作的《牧童》,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,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。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牧童生活的闲适与自然之美,也寄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。
《牧童》原文如下:
草铺横野六七里,
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归来饱饭黄昏后,
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乡村图景。首句“草铺横野六七里”,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地,仿佛铺展开来,给人一种开阔、辽阔的感觉;次句“笛弄晚风三四声”,则通过牧童吹笛的声音,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动感与生活气息。笛声在晚风中飘荡,仿佛在诉说着牧童的悠闲与自在。
第三句“归来饱饭黄昏后”,写出了牧童一天劳作后的满足与安逸。他吃饱了饭,没有急着回家,而是选择在黄昏时分静静地躺在草地上;最后一句“不脱蓑衣卧月明”,更是将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推向了极致。他披着斗笠和蓑衣,在明亮的月光下安然入睡,毫无拘束,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。
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,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与情感。它不仅仅是对牧童日常生活的描写,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寄托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,这首诗提醒我们,有时不妨放慢脚步,去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本真。
《牧童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,不仅因为其语言优美、意境深远,更因为它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、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。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,这样的诗篇显得尤为珍贵。它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,在繁忙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。
总之,《牧童》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佳作,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情感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