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仪休拒收鱼小古文注音及翻译】《公仪休拒收鱼》是一篇出自古代典籍的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,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仪休拒绝接受他人赠送的鱼的故事。文章虽短,但寓意深刻,体现了古人重德轻利、廉洁自律的思想。
一、原文
公儀休① 拒收魚。
公儀休相魯②,嗜魚而不受人餽③。其弟子諫曰:“夫子④好魚,何以不受?”公儀休曰:“夫唯⑤不欲,故能不取。”⑥
二、注音
公儀休(gōng yí xiū)
相魯(xiàng lǔ)
嗜魚(shì yú)
不受人餽(bù shòu rén kuì)
夫子(fū zǐ)
夫唯(fū wéi)
故能不取(gù néng bù qǔ)
三、翻译
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,他很喜欢吃鱼,但从来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。他的学生劝他说:“先生您这么喜欢鱼,为什么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呢?”公仪休回答说:“正因为我不贪图,所以才能不拿别人的东西。”
四、解读与启示
这个故事虽然简短,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。公仪休之所以拒绝收鱼,是因为他知道一旦接受了别人的馈赠,就可能会被牵制,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。他强调“不欲”,即没有贪心,因此能够做到“不取”,也就是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这种思想与儒家提倡的“克己奉公”、“清正廉明”的精神高度契合。在现代社会中,公仪休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诱惑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道德底线,不因一时之利而损害长远的操守。
五、延伸思考
1. 什么是真正的“好”?
公仪休喜欢鱼,但他并不因为喜欢就去接受别人的馈赠,这说明他对“好”的理解不仅仅是满足个人欲望,而是更注重品德修养和原则。
2.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?
在职场或社会交往中,常常会遇到有人想通过送礼来换取好处。公仪休的做法告诉我们,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,不被利益所左右。
3. 廉洁自律的重要性
廉洁不仅是一种美德,更是对自我人格的尊重。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人,不会因为一点小利而放弃自己的立场。
六、结语
《公仪休拒收鱼》虽是一则小小的故事,但它传递出的是一种高尚的做人态度和为官之道。在当今社会,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,我们更需要像公仪休一样,坚守内心的原则,做一个有道德、有操守的人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