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简介】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,有一位名字被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——马相伯。他是复旦大学的创办者,也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国教育家。他的生平经历、思想理念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,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铭记。
马相伯(1840—1939),原名马建中,字相伯,江苏丹阳人。他早年曾留学法国,精通多国语言,尤其擅长拉丁文和法文。这段留学经历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,也为他后来投身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回国后,他积极参与社会改革,并逐渐将目光投向教育领域。
1902年,在清政府腐败、民族危亡之际,马相伯毅然决然地创办了“复旦公学”,意为“复兴中华,勿忘国耻”。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复旦大学,是中国最早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。马相伯亲自担任校长,并提出了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校训,强调知识的广博与思想的深邃,倡导独立思考与实践精神。
在他的努力下,复旦公学迅速成长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殿堂。他重视师资力量,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;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,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。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显得尤为先进,也为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马相伯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,不计个人得失。他曾多次放弃高官厚禄的机会,坚持走教育救国的道路。即便在晚年,他也依然关心国家命运,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。他的爱国情怀和教育理想,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。
作为复旦大学的奠基人,马相伯的名字不仅是学校历史的一部分,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象征。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行,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。
今天,当我们走进复旦大学校园,回望这段历史,不禁感叹于马相伯先生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坚定的教育信念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