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鲁迅《孔乙己》原文及赏析】在近代中国文学的长河中,鲁迅无疑是一位划时代的巨匠。他的作品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病态,更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的弱点。其中,《孔乙己》是鲁迅短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,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,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小人物形象——孔乙己。
一、原文节选
(以下为《孔乙己》部分原文节选)
> 鲁迅《孔乙己》
>
>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。他身材很高大;青白脸色,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;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。穿的虽然是长衫,可是又脏又破,似乎十多年没有补,也没有洗。
>
> 他对人说话,总是满口之乎者也,叫人半懂不懂的。因为他姓孔,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“上大人孔乙己”这半句里,替他取下一个绰号,叫作孔乙己。
>
> 孔乙己一到店,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,有的叫道,“孔乙己,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!”他不回答,对柜里说,“温两碗酒,要一碟茴香豆。”便排出九文大钱。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,“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!”孔乙己睁大眼睛说,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……”“什么清白?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,吊着打。”
>
>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,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,争辩道,“窃书不能算偷……窃书!……”
>
> ……
>
> 有一天,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,掌柜正在慢慢结账,忽然说,“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。还欠十九个钱呢!”
>
> 我们同是营生的,彼此熟识,便问他,“孔乙己怎么了?”
>
> 他说,“后来怎么样呢?”
>
> “怎么样?先写服辩,后来是打,打了大半夜,再关着,打了大半年。”
>
> “后来呢?”
>
> “后来?……他总还是偷。这一回,是自己发昏,竟偷到丁举人的家里去了。他家的东西,穿的是绣花鞋。……”
>
> “后来呢?”
>
> “后来?……他死了。”
二、作品赏析
《孔乙己》虽篇幅不长,却蕴含着深刻的讽刺与悲剧色彩。鲁迅通过一个落魄读书人的命运,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的摧残,以及旧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处境。
1. 人物塑造:孔乙己的悲剧性
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“边缘人”,他既不属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,也无法融入普通的劳动人民。他穿着长衫,象征着曾经的学识和身份,但现实却让他沦为“站着喝酒”的人。这种身份的错位,正是当时社会结构僵化的缩影。
他的“之乎者也”并非真正有学问,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与落魄。他坚持用文言文说话,试图维持一种体面,但实际上只是徒增旁人的嘲笑。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,反映出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力与挣扎。
2. 社会冷漠与群体暴力
小说中,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充满了冷漠与戏谑。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他的死活,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调侃的对象。这种集体的麻木与残忍,正是封建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。
孔乙己的死亡,不是因为疾病或意外,而是被这个社会所吞噬。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失败,而是整个社会的冷漠所致。
3.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
鲁迅的语言简练而有力,没有过多的修饰,却能在字里行间传达出深沉的悲哀。他善于运用细节描写,如“青白脸色”、“乱蓬蓬的花白胡子”等,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。
同时,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,增强了真实感和代入感。通过“我”的视角,读者得以窥见孔乙己的生活片段,感受到那种压抑与无奈。
三、结语
《孔乙己》是一部充满讽刺与悲悯的作品,它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,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探讨。鲁迅用最朴素的语言,讲述了一个最沉重的故事,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深深的痛楚。
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边缘人群,思考社会进步背后的代价。孔乙己的悲剧,不仅仅属于过去,它也在不断重演于当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