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晏子辞千金原文及翻译】春秋时期,齐国有一位贤臣,名叫晏婴,字平仲。他以智慧、节俭和忠诚闻名于世。在《晏子春秋》一书中,记载了他许多关于治国、修身、处事的言行。其中,“晏子辞千金”这一故事,充分展现了他廉洁自律、不贪图富贵的高尚品格。
原文:
景公赐晏子粟千钟,晏子辞曰:“吾君老矣,吾不能养也。”
公曰:“子有母在,吾为子养之。”
晏子曰:“人臣之义,奉君之命,不敢以私惠自利也。”
公曰:“子无辞,吾以赐子。”
晏子再拜而受。
翻译:
齐景公赏赐给晏子一千钟的粮食,晏子推辞说:“我的君主年岁已高,我不敢独自享受这份恩赐。”
齐景公说:“你还有母亲在世,我为你赡养她。”
晏子回答:“作为臣子的本分,是遵从君主的命令,不敢因私利而自取其惠。”
齐景公说:“你不要推辞,这是赐给你。”
晏子再次行礼后接受了赏赐。
故事解读:
这则故事虽然简短,却蕴含深刻的意义。晏子面对君主的赏赐,并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接受,而是首先考虑到国家与君主的需要,体现出他“先公后私”的思想。他不仅拒绝了个人的荣耀,还强调了臣子应有的操守与责任。
尽管最终他接受了赏赐,但这种“辞而不拒”的做法,既不失礼数,又保持了自己的原则,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“中庸之道”。他没有完全拒绝君主的好意,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,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,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清廉形象。
历史评价:
晏子之所以被后人敬仰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智,更因为他始终坚持清正廉洁、忠于职守的品德。他在位期间,多次劝谏齐景公施行仁政、减轻赋税、体恤百姓,成为齐国政治清明的重要支柱。
“晏子辞千金”这个故事,至今仍被用来教育人们:在面对权力和财富时,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道德底线,不为私利所动。
结语:
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君子,不是为了名利而奋斗,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。他虽身处高位,却不贪图荣华富贵,始终保持一颗谦逊、廉洁的心。这种精神,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