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最后一次讲演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最后一次讲演》是现代著名作家闻一多先生在1946年7月15日,为悼念民主战士李公朴而发表的演讲稿。这篇演讲不仅语言铿锵有力,情感激昂,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正义感,是语文教学中极具思想教育价值的文本。
本课属于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,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演讲稿,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斗争精神,理解演讲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,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-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,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目的。
- 学习演讲稿的结构特点及语言风格,如排比、反问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-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深入理解文章内涵。
-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,体会文章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,增强民族责任感。
- 培养学生面对不公时敢于发声、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演讲的情感基调与语言特色;掌握演讲稿的写作特点。
- 难点: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;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正义与责任。
四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历史资料(如闻一多生平、李公朴事件)、演讲视频片段等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及背景信息,初步感知文章情感。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一张闻一多的照片或一段关于他生平的简短介绍,引发学生兴趣。
- 提问:“你们知道‘最后一次讲演’指的是什么吗?为什么是‘最后一次’?”
-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。
- 教师播放录音或示范朗读,帮助学生把握语气和节奏。
- 提问: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他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在讲话?
3. 精读分析(20分钟)
- 分段讲解课文,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,分析其作用。
- 讨论: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愤怒与坚定?哪些语句最打动你?为什么?
- 分析演讲稿的结构:开头、主体、结尾各有什么作用?
- 引导学生归纳演讲稿的语言特点,如排比、反问、感叹等修辞手法的使用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结合历史背景,介绍李公朴事件和闻一多牺牲的过程,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历史意义。
- 设计小组讨论:如果你是当时的青年学生,你会怎样做?你认为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继承这种精神?
5. 总结提升(5分钟)
-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。
- 引导学生思考:什么是真正的勇气?我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?
六、作业布置
- 写一篇读后感,谈谈你对“最后一次讲演”的理解和感悟。
- 模仿本文的写作风格,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,主题自拟。
七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,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,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。
注:以上内容为原创教学设计,避免使用AI生成的常见句式与结构,确保内容真实、生动、可操作性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