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消息两则》课堂教学简录】在语文教学中,消息类文本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理解能力的重要载体。近日,在一节初中语文课堂上,教师围绕《消息两则》展开教学,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、分析和思考,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课堂伊始,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了新闻的基本要素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、原因、结果。随后,教师出示了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和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》两篇课文,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初步阅读,并尝试找出每则消息的核心内容。
在小组讨论环节,学生们围绕“这两则消息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”展开了热烈的交流。有的学生指出,两则消息都具有明确的时间、地点和事件;有的则注意到,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语言较为简洁有力,而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》则更注重背景介绍和人物成就的展示。
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,鼓励他们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目的。例如,在分析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时,教师强调了文章中“百万大军”“横渡长江”等词语所体现出的气势和力量感,帮助学生理解这类消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宣传意义。
此外,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,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,尝试撰写一则简短的消息。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消息的结构和写法,提升了信息整理与表达的能力。
整堂课气氛活跃,学生参与度高,不仅掌握了消息的基本特点,也增强了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,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,使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。
通过本次课堂教学,学生们对消息这种文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,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