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后记】在教学《姥姥的剪纸》这篇课文时,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,注重引导他们通过文本感受情感、体会语言的魅力。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“我”与姥姥之间深厚的情感,以及姥姥那双灵巧的手所展现出的剪纸艺术。整篇课文不仅富有生活气息,还蕴含着浓厚的亲情与文化传承。
在课堂导入环节,我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家中长辈的手艺或拿手本领,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。有的同学提到奶奶会织毛衣,有的说爷爷会修电器,还有的提到妈妈会做面点……这些真实的例子让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,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。
接下来,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,整体感知文章内容。通过圈画关键词句,学生们逐渐意识到姥姥的剪纸不仅是手艺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。我特别强调了“剪纸”这一意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,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将姥姥的剪纸视为一种精神寄托。
在深入分析部分,我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:为什么“我”对姥姥的剪纸如此痴迷?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?文章中哪些细节最打动你?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,并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联想。比如,有学生谈到自己小时候也喜欢看奶奶剪窗花,觉得那些图案很美,也很有寓意。
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,我还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活动,让他们围绕“剪纸”这一主题展开交流。有的小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,有的则从亲情角度切入,大家各抒己见,课堂气氛十分热烈。
最后,我布置了一篇小练笔,题目为“我的家人”,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,描写一位家庭成员的特长或爱好。这次写作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,也让学生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。
总的来说,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情感的沟通与文化的传递。通过《姥姥的剪纸》,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阅读和分析文章,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未来,我将继续探索更多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,让语文课堂充满温度与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