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优秀公开课《有的人》教案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优秀公开课《有的人》教案,卡到怀疑人生,求给个解法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12 22:46:45

优秀公开课《有的人》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
1. 知识与能力:

- 理解诗歌《有的人》的主旨,掌握作者对“人”的不同人生价值的对比。

-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。

2. 过程与方法:
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。

-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-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。

-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,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
- 重点:理解诗歌中“有的人”所代表的不同人生选择及其意义。

- 难点: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与深刻,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。

三、教学准备:
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背景资料、朗诵音频。
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。

四、教学过程:
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
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:“在我们身边,有些人默默奉献,有些人却追求名利。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?”引出课题《有的人》,并播放诗歌朗诵视频,激发学生兴趣。

(二)整体感知(10分钟)

1. 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跟读,注意节奏和情感。

2. 学生自由朗读,初步感受诗歌的语气和情感。

3.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内容,明确“有的人”指的是哪两类人。

(三)深入分析(20分钟)

1. 分组讨论:

- 第一类“有的人”是指什么人?他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?

- 第二类“有的人”又指什么人?他们的行为又有什么特点?

- 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2. 教师点拨:

- 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这句话是全诗的核心,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。

- 诗歌中多次使用“他”来指代不同的人,增强表达效果。

3. 拓展延伸:

- 结合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例子,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人。

- 讨论:你更欣赏哪一种人?为什么?

(四)情感升华(10分钟)

1.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,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。

2.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,教师适时点评,鼓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
3. 播放一段关于英雄人物的视频,深化主题。

(五)总结提升(5分钟)

1.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。

2.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巩固知识。

3. 布置作业: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怎样活着才有意义”的看法。

五、板书设计:

```

有的人

——纪念鲁迅有感

第一类人:自私自利,虚伪空虚

第二类人:无私奉献,为人民服务

对比手法:活与死、名与实、精神与肉体

主题:歌颂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人,批判只图私利的人

```

六、教学反思:
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,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,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、有效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