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诗《牧童》与《舟过安仁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:
学生能够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《牧童》和《舟过安仁》两首古诗;理解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,掌握基本的古诗阅读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:
通过朗读、品析、想象等方式,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意境,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田园生活情趣,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,增强热爱自然、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诗意,体会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画面。
- 难点:体会诗人通过简单描写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多媒体课件(含图片、朗读音频)
- 古诗卡片
- 黑板、粉笔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在乡下见过放牛的小孩?或者坐船时看到过小孩子的有趣举动?”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田园场景,引出古诗主题。
教师展示课题: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——《牧童》和《舟过安仁》,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笔下的田园世界。”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,学生认真听读,注意字音和节奏。
2. 学生自由朗读,要求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。
3. 分组朗读,评选“最佳朗读者”。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《牧童》
- 作者:吕岩
- 诗句: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-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:
- “草铺横野六七里”:描绘了广阔的田野,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。
- “笛弄晚风三四声”:牧童吹笛,声音随风飘荡,表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。
- “归来饱饭黄昏后”:牧童吃完饭后,回到田间休息。
- “不脱蓑衣卧月明”:夜晚躺在月光下,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、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。
- 教师提问:“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?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2. 《舟过安仁》
- 作者:杨万里
- 诗句:一叶渔船两小童,收篙停棹坐船中。怪生无雨挂帆行,不是遮头是使风。
- 逐句讲解:
- “一叶渔船两小童”:一艘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。
- “收篙停棹坐船中”:他们收起船桨,坐在船上。
- “怪生无雨挂帆行”:奇怪的是没有下雨,船却张开了帆。
- “不是遮头是使风”:原来不是为了遮雨,而是借助风力行驶。
-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为什么说‘不是遮头是使风’?这说明了什么?”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观察力和幽默感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情境表演:
将学生分成小组,分别扮演《牧童》中的牧童和《舟过安仁》中的小童,进行情景再现,加深对诗意的理解。
2. 绘画创作:
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,表现自己心中的田园风光。
(五)总结提升(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,总结它们共同点:都描绘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和自然生活的美好。同时,引导学生思考:我们该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?
(六)作业布置
1. 背诵《牧童》和《舟过安仁》。
2. 选择其中一首诗,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一、诗题与作者
《牧童》——吕岩
《舟过安仁》——杨万里
二、诗意简析
《牧童》:田园生活,悠闲自在
《舟过安仁》:童趣盎然,富有智慧
三、情感体验
热爱自然,向往自由
```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赏析、表演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,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。但在时间分配上需进一步优化,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扎实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