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百龄传的原文及翻译注释】一、引言
在中国古代史书中,人物传记是了解历史人物生平、思想与功绩的重要资料。《百龄传》作为一篇较为少见的传记文章,记载了一位名为“百龄”的历史人物的事迹。本文将呈现《百龄传》的原文,并附上逐句翻译与注释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背景。
二、原文
> 百龄者,字寿之,江南人也。少有大志,性刚直,不阿权贵。年二十,游学于京师,博通经史,尤精于兵法。时值边疆多事,朝廷欲择良将,百龄应征,授以参军之职。
> 未几,北狄犯境,战事频繁。百龄屡建奇功,累迁至将军。其治军严明,赏罚分明,士卒畏而爱之。尝有将士违令,百龄怒曰:“军令如山,岂可轻视?”遂杖责之,众皆肃然。
> 然其为人正直,不善逢迎,屡遭同僚排挤。后因直言进谏,触怒当权,被贬为庶民。然百姓感其忠义,皆为之惋惜。
> 及后朝廷悔悟,复其官职,然百龄已老,辞而不就。归乡之后,隐居林下,著书立说,以教后人。卒年九十余,乡里皆哀之。
三、翻译
百龄,字寿之,是江南地区的人。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,性格刚强正直,不阿谀奉承权贵。二十岁时,他前往京城求学,广泛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,尤其擅长兵法。当时边境战事不断,朝廷想要选拔优秀的将领,百龄应征入伍,被任命为参军。
不久之后,北方的敌人入侵,战事频繁。百龄多次建立奇功,逐步升任为将军。他治军严格,赏罚分明,士兵们既敬畏他又敬爱他。有一次,有士兵违反军令,百龄愤怒地说:“军令如山,怎能轻视?”于是对他施以杖责,众人皆感到肃然起敬。
然而,他为人正直,不善于迎合上司,多次遭到同僚的排挤。后来因为直言进谏,触怒了当权者,被贬为平民。但百姓们都为他的忠诚和正义感到惋惜。
等到朝廷醒悟过来,想要恢复他的官职,但百龄已经年老,拒绝接受。回到家乡后,他隐居山林,专心著书立说,教育后人。去世时已有九十多岁,乡里人都为他哀悼。
四、注释
1. 字寿之:古人有名有字,名是本名,字是成年后取的别名,用于尊重称呼。“寿之”意为长寿之人,寓意美好。
2. 京师:古代指首都,即皇帝居住的地方。
3. 参军:古代官职名,负责军事事务。
4. 北狄: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,常用于泛指外敌。
5. 杖责:古代一种体罚方式,用棍棒打人。
6. 同僚:同事,一起共事的人。
7. 庶民:普通百姓,非官吏身份。
8. 隐居林下:指退隐山林,过着隐士生活。
9. 著书立说:撰写书籍,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。
五、结语
《百龄传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出一位忠诚、正直、有才略的将军形象。他在乱世中坚守信念,虽遭贬斥却始终不改初心,最终以智慧和品德赢得后人的敬仰。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。
---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