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享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享,蹲一个懂行的,求解答求解答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1 12:55:50

在临床实践中,药物性肝损伤(Drug-Induced Liver Injury, DILI)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,尤其在使用多种治疗药物的患者中更为常见。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病例,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、临床表现及处理方式,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识别与应对能力。

病例简介:

患者,男性,45岁,因“乏力、食欲减退伴皮肤黄染1周”入院。既往体健,无肝病史,但近3个月因关节疼痛自行服用多种非处方药,包括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及中药制剂(具体成分不详)。入院前2天出现尿色加深、大便颜色变浅,遂来就诊。

实验室检查:

- 谷丙转氨酶(ALT):860 U/L

- 谷草转氨酶(AST):620 U/L

- 总胆红素(TBIL):45 μmol/L

- 直接胆红素(DBIL):28 μmol/L

- 凝血功能基本正常

影像学检查:

腹部超声提示肝脏轻度肿大,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或胆道梗阻。

诊断分析:

结合患者用药史、肝功能异常及临床表现,初步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。进一步排除病毒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代谢性肝病后,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。

治疗经过:

1.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:包括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及不明成分的中药。

2. 保肝治疗: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、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。

3. 对症支持治疗:维持水电解质平衡,监测肝功能变化。

病情转归:

患者在停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开始下降,两周后ALT和AST分别降至120 U/L和90 U/L,黄疸症状逐渐缓解。随访3个月后,肝功能恢复正常,无明显后遗症。

讨论与思考:

该病例提示,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层,尤其是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。部分患者在用药初期并无明显不适,但随着药物累积或个体敏感性增加,最终导致肝功能异常。因此,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患者的用药史,尤其是在使用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时,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。

此外,部分患者可能误认为“中药无副作用”,从而自行服用多种中成药或偏方,这也是导致DILI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,加强公众健康教育,提高患者对药物安全性的认知,也是预防DILI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
结语:

药物性肝损伤虽常见,但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,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。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,结合病史、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,避免漏诊或误诊,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