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压力性损伤?
压力性损伤,也称为压疮或褥疮,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局部压力作用,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缺血、缺氧、坏死的一种常见并发症。它多发于长期卧床、行动不便或感觉障碍的患者中。
二、压力性损伤的成因
1. 持续性压力:如长期卧床、坐轮椅等,身体某些部位(如骶尾部、足跟、肩胛骨)受压过久。
2. 剪切力与摩擦力:在移动过程中,皮肤与床单之间产生的剪切力和摩擦力也会对组织造成损伤。
3. 营养不良:蛋白质摄入不足、贫血等会降低皮肤修复能力。
4. 潮湿环境:尿液、汗液等使皮肤处于湿润状态,增加破损风险。
5. 年龄因素:老年人皮肤薄、弹性差,更易发生损伤。
三、压力性损伤的分类
根据国际标准,压力性损伤分为以下几类:
- Ⅰ期:皮肤完整,出现红斑,按压后不褪色。
- Ⅱ期:表皮或真皮部分缺失,表现为浅表溃疡或水疱。
- Ⅲ期:全层皮肤缺失,但未累及肌肉、肌腱等深层结构。
- Ⅳ期: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缺失,可能涉及肌肉、骨骼等。
- 不可分期:溃疡被坏死组织覆盖,无法判断实际深度。
- 深部组织损伤:皮肤完整性受损,表现为紫红色或褐红色的损伤区域。
四、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措施
1. 定期翻身:每2小时变换体位,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。
2. 使用减压设备:如气垫床、泡沫垫、减压软垫等。
3.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:及时清理分泌物,防止感染。
4. 加强营养支持:保证足够的蛋白质、维生素和水分摄入。
5. 评估高危人群:对老年患者、术后患者、昏迷患者等进行风险评估。
6.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:提高对压力性损伤的认识和处理能力。
五、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原则
1. 减轻压力:通过体位调整、减压器具等方式减少局部压力。
2. 促进愈合:根据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敷料,保持创面清洁。
3. 控制感染:定期观察伤口情况,必要时使用抗生素。
4. 心理支持:给予患者心理疏导,增强其治疗信心。
5. 多学科协作:联合医生、护士、康复师等共同制定护理方案。
六、案例分析
案例背景:一位78岁男性患者,因脑卒中卧床2周,骶尾部出现红肿、疼痛,按压不褪色。
诊断:Ⅰ期压力性损伤。
处理措施:
- 每2小时协助翻身;
- 使用减压床垫;
-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;
- 观察病情变化,每日记录。
结果:一周后红肿消退,无进一步恶化。
七、总结
压力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通过科学的预防、早期识别和合理护理,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。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,提升专业技能,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。
备注:本PPT内容适用于护理培训、医疗教育、健康宣教等场景,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与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