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语文课堂中,文本不仅是语言的载体,更是情感与历史的交汇点。《圆明园的毁灭》作为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,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,引导学生走进那段屈辱的历史,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。以下是一节以《圆明园的毁灭》为教学内容的经典课堂实录,展现了教师如何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、感悟情感。
一、导入新课:唤起情感共鸣
教师首先出示了一张圆明园遗址的照片,配以低沉而庄重的背景音乐,营造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氛围。随后,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圆明园是什么地方吗?”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,有的说“是皇家园林”,有的说“是清朝皇帝的住所”。教师继续引导:“那么,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呢?它的毁灭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?”
通过这一系列问题,学生被迅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,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之间的强烈对比。
二、初读感知:整体把握内容
教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要求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:“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?”“你有哪些感受或疑问?”几分钟后,学生开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。
一名学生说道:“文章一开始写圆明园很美,有金碧辉煌的殿堂,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。”另一名学生补充:“但后面却提到它被英法联军烧毁了,感觉特别可惜。”
教师适时总结:“是的,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,先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,再讲述它的毁灭,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暴行的痛恨。”
三、精读品析:深入文本内涵
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,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,重点讲解以下几个部分:
1. 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、艺术馆”
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“最大”的含义,并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圆明园所藏文物的珍贵性,使学生意识到圆明园不仅是建筑奇迹,更是文化瑰宝。
2. “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,统统掠走;拿不动的,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;实在运不走的,就任意破坏、毁掉。”
通过对“统统”“任意”等词语的剖析,学生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,体会到民族的屈辱与愤怒。
3. “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、建筑艺术的精华,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。”
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,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惋惜之情,并引导他们思考: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够保护好这座园林,今天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?
四、拓展延伸:深化情感体验
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,教师组织了一场小组讨论:“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,你会怎么做?”学生们踊跃发言,有的表示要努力学习,将来让国家强大;有的则提出要保护文化遗产,不让历史悲剧重演。
教师借此机会,向学生介绍了圆明园遗址的现状以及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,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,珍惜当下,传承文明。
五、总结升华:激发责任意识
最后,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,总结圆明园毁灭的意义:“它不仅是一座园林的毁灭,更是一个民族的伤痛。我们要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,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。”
在学生们的掌声中,这节课圆满结束。通过这堂课,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,更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触动,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中“文以载道”的目标。
结语:
《圆明园的毁灭》不仅是一篇记叙文,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、爱国主义教育课。优秀的教学设计应当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,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,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滋养与成长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