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文】《伤寒论》作为中医经典著作,记载了大量治疗外感疾病及杂病的方剂,其中“柴胡桂枝干姜汤”是较为独特且临床应用广泛的方剂之一。该方出自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》,原用于治疗少阳兼太阴之证,具有和解少阳、温中散寒、调和肝脾的功效。
一、原文出处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》中原文如下:
> “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,此为邪结在里,表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”
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地描述了该方所针对的病机与适应症。其核心病机在于“邪结在里”,即邪气郁结于半表半里之间,同时伴有脾胃虚寒的表现,如“小便不利”“渴而不呕”“但头汗出”等。
二、方剂组成
柴胡桂枝干姜汤由以下药物组成:
- 柴胡(八两)
- 桂枝(三两,去皮)
- 干姜(二两)
- 栝蒌根(四两)
- 黄芩(三两)
- 牡蛎(二两,熬)
- 甘草(二两,炙)
以上为原方剂量,根据现代临床应用,常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适当调整。
三、方义解析
1. 柴胡:疏利肝胆,解表退热,为君药。
2. 黄芩:清热燥湿,与柴胡共奏和解少阳之功。
3. 桂枝:温经散寒,助阳化气,调和营卫。
4. 干姜:温中散寒,助阳化饮,针对中焦虚寒。
5. 栝蒌根:生津止渴,润燥通络。
6. 牡蛎:软坚散结,潜阳安神。
7. 甘草:调和诸药,缓急和中。
全方以和解少阳为主,兼顾温中散寒、调和脾胃,适用于少阳病兼有太阴虚寒者。
四、适应症与临床应用
本方主要用于以下病症:
- 少阳病兼见太阴虚寒者,如胸胁苦满、寒热往来、口干不欲饮、小便不利、腹胀、腹泻等。
- 慢性肝胆疾病、消化系统功能紊乱、神经官能症等属寒热错杂者。
- 妇女月经不调、痛经等因肝郁脾虚、寒热互结所致者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 本方偏温,若纯属热证或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。
2. 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灵活加减,不可机械套用。
3. 需注意煎服方法,如柴胡宜后下,牡蛎宜先煎等。
六、结语
柴胡桂枝干姜汤作为《伤寒论》中的经典方剂,体现了张仲景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的辨证思想。其组方精妙,配伍严谨,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,尤其在调和肝脾、温中散寒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学习和掌握此方,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与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