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胸有成竹全文与译文】“胸有成竹”这一成语,源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,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著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。它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,代表着对事物的充分准备和深刻理解,是自信与从容的体现。
一、原文:
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(节选)
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则逝矣。”
二、译文:
因此,画竹子的时候,心中必须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。拿起笔仔细观察,才能看到自己想要画的东西,立刻起身动笔,迅速地画下来,以捕捉心中的景象,就像兔子跳跃、鹰隼俯冲一样,稍一迟疑就会错过。
三、成语释义:
“胸有成竹”原意是指在画竹之前,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,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计划和把握。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事情时,心中有数、信心十足,能够从容应对。
四、出处与背景:
“胸有成竹”出自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,讲述了画家文同(字与可)画竹的故事。文中提到,文同画竹前,总是先在心中构思出竹子的形态,做到“成竹在胸”,然后才下笔作画,因此他的作品栩栩如生,富有神韵。
苏轼通过这个故事,表达了对文同艺术造诣的敬佩,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只有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准备,才能在行动中游刃有余,取得成功。
五、现实意义:
在现代生活中,“胸有成竹”不仅仅适用于艺术创作,也广泛应用于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等各个方面。无论是考试前的复习,还是项目执行前的策划,亦或是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准备,都需要“胸有成竹”的态度。
一个人如果能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,就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,避免因慌乱而失误。这种心态,不仅是成功的基石,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。
六、延伸思考:
“胸有成竹”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自信,更是对过程的掌控。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坚定与对目标的清晰认知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很多人容易被外界干扰,失去方向。而“胸有成竹”的精神,正是提醒我们: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只要内心有方向,就有力量前行。
七、结语:
“胸有成竹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智慧,一种态度,一种生活的哲学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外在的表现,而在于内在的准备。当我们心中有数,脚下有路,前方的风景自然会更加清晰明亮。
总结:
“胸有成竹”源于古代文人对艺术的追求,如今已成为人们面对挑战时的精神支柱。它提醒我们:唯有心中有数,方能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