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学语文《独坐敬亭山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诗中“独”“尽”“孤云”等词语的含义,掌握古诗的基本意思。
- 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想象和讨论,体会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情感。
- 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图片,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诗人孤独中的宁静与豁达,体会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。
-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,增强文化自信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诗意,感受诗人情感,体会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深入体会“独坐”背后的情感内涵,理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然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含古诗配乐朗诵、山水画背景)
- 课文朗读音频
- 黑板、粉笔、学生课本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一个人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,感受大自然的美?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这种情景的古诗——《独坐敬亭山》。”
出示课题,齐读课题。
简介作者李白,简要介绍其诗歌风格及《独坐敬亭山》的创作背景。
(二)初读感知(8分钟)
1.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,学生认真听读,注意字音和节奏。
2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不理解的字词。
3.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:
- “敬亭山”:位于安徽省宣城市,是古代文人常去的游览之地。
- “独”:独自一人,突出诗人孤独的情境。
- “相看”:互相看着,表现出诗人与山之间的默契与陪伴。
- “尽”:消失、没有了,形容鸟儿飞走,天地空旷。
- “孤云”:孤单的云,象征诗人内心的寂寞。
(三)精读品析(10分钟)
1. 分句讲解诗意:
- 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”
说明:鸟儿都飞走了,只有白云悠闲地飘着,表现出一种空寂的景象。
- 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”
说明:诗人与敬亭山彼此欣赏,互不厌倦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依恋。
2.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:
- 让学生闭上眼睛,听老师描述诗中情境,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。
- 鼓励学生用“我仿佛看到……”“我觉得……”等句式表达。
(四)感悟情感(7分钟)
1. 提问引导:
- 为什么诗人会觉得“只有敬亭山”是最懂自己的?
-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?是悲伤还是宁静?
2. 小组讨论:
- 分组交流,分享各自的理解,并派代表发言。
- 教师总结:虽然诗人感到孤独,但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,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豁达。
(五)拓展延伸(5分钟)
1. 播放《独坐敬亭山》的书法作品或山水画,让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美。
2. 鼓励学生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或写一段话,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(六)课堂小结(3分钟)
今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《独坐敬亭山》,了解了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。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古诗的魅力,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。
(七)作业布置
1. 背诵并默写《独坐敬亭山》。
2.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,试着写一首小诗,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独坐敬亭山
——李白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意象:鸟、云、山
情感:孤独、宁静、豁达
```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,引导他们走进古诗的世界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,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