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】在初中阶段,物理的学习主要围绕基础概念展开,其中“长度和时间的测量”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。这部分内容不仅涉及基本单位的使用,还涉及到测量工具的正确操作以及数据的记录与处理。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这一部分内容,下面提供一份练习题及详细解析。
一、选择题
1. 下列单位中,属于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的是( )
A. 厘米
B. 米
C. 千米
D. 毫米
答案:B
解析: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“米”,其他如厘米、千米、毫米都是派生单位。
2.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,正确的读数方法是( )
A. 眼睛正对刻度线,视线与刻度线垂直
B. 眼睛斜视刻度线
C. 只看刻度尺的零点
D. 随意观察即可
答案:A
解析: 正确的读数方法应保证视线与刻度线垂直,避免产生视差误差。
3. 一个同学用停表测得某次跑步的时间为5.6秒,这个时间的最小分度值是( )
A. 0.1秒
B. 1秒
C. 0.01秒
D. 0.001秒
答案:A
解析: 通常使用的停表最小分度为0.1秒,因此5.6秒表示精确到十分位。
4. 在进行长度测量时,如果未将物体的一端对准刻度尺的零点,那么测量结果会( )
A. 偏大
B. 偏小
C. 不变
D. 无法确定
答案:A
解析: 如果物体没有从零点开始测量,会导致所测数值比实际长度大。
二、填空题
1. 国际单位制中,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。
答案:秒(s)
2. 用卷尺测量课桌长度时,若拉得太紧,则测量结果会________。
答案:偏小
3. 一个标准的机械停表,其分针每转一圈代表________分钟。
答案:1
4. 1米等于________厘米。
答案:100
三、简答题
1. 为什么在测量长度时要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?
答: 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可以减少偶然误差,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2. 如何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?
答: 使用停表前先检查是否正常;按下启动键开始计时,再按停止键结束;读取指针位置,并注意区分分针和秒针。
3.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什么意思?它对测量精度有何影响?
答: 最小分度值是指刻度尺上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,它决定了测量的最小可读单位。最小分度值越小,测量精度越高。
四、计算题
1. 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本数学书的厚度,三次测量结果分别为:1.2cm、1.3cm、1.1cm。求这本书的平均厚度。
解:
平均厚度 = (1.2 + 1.3 + 1.1) ÷ 3 = 3.6 ÷ 3 = 1.2 cm
答: 平均厚度为1.2厘米。
2. 一个同学跑完50米用了8秒,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?
解:
平均速度 = 路程 ÷ 时间 = 50m ÷ 8s = 6.25 m/s
答: 平均速度为6.25米每秒。
五、总结
通过本次练习题的训练,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测量方法,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规范,同时提升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。在日常学习中,建议多动手实践,结合课本知识加深理解,从而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