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学六年级语文《伯牙绝弦》课堂实录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,能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情境创设、合作探究等方式,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体会“知音难觅”的深厚友情,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理解文章内容,感悟“伯牙绝弦”背后的情感内涵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,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师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背景资料、音乐素材(如古琴曲《高山流水》)。
- 学生:预习课文,查阅“伯牙”“子期”相关历史故事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古琴曲《高山流水》,随后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这首曲子背后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吗?”
学生纷纷举手发言,有的说“是关于朋友的故事”,有的说“是关于知音的”。
教师顺势引入课题:“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文言文——《伯牙绝弦》,看看古人是如何表达‘知音’的。”
2. 初读感知(8分钟)
教师先范读课文,学生跟读。接着分组朗读,注意字音、节奏。
教师提问:“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谁是伯牙?谁是子期?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?”
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进行回答,教师适时补充背景信息,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。
3. 精读品析(1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课文:
- 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”
解释“善”为“擅长”,“听”为“懂得欣赏”。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的技艺高超,子期的聪慧敏锐。
- “方鼓琴而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‘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’”
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弹琴时的心境,感受子期能准确理解其心意。
- “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,钟子期又曰:‘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’”
通过对比,体会两人之间的默契与心灵相通。
- “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”
强调“知音”的意义,引导学生思考:什么是真正的“知音”?
4. 情感升华(10分钟)
教师播放《高山流水》的完整版本,让学生闭眼聆听,并思考:
“如果你是伯牙,听到子期去世的消息,你会有什么感受?你愿意为一个知己断琴吗?为什么?”
学生自由发言,有的说“因为子期懂我”,有的说“没有他,我的琴再好也没有意义”。
教师总结:“‘知音难觅’,真正懂得你的人,比千金更珍贵。伯牙绝弦,不仅是对友情的坚守,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。”
5. 拓展延伸(7分钟)
教师展示一些关于“知音”的诗句或成语,如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”,鼓励学生积累语言材料。
同时布置作业: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知音”的理解,或者分享一个你身边有关“知音”的故事。
五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以《伯牙绝弦》为载体,引导学生走进古文世界,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。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赏析等多种方式,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。但在文言文的理解上,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,今后需加强文言词句的积累与训练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伯牙绝弦
——知音难觅
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
高山流水相和 心心相通
知音难觅 绝弦明志
```
结语:
《伯牙绝弦》不仅是一篇古文,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。通过这节课,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中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。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,也能珍惜身边的“知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