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年级数学教案《(我们身体上的及ldquo及尺及rdquo及》)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
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,让学生了解人体中一些自然的“长度单位”,如“拃”、“步”、“庹”等,并能初步估计物体的长度。
2. 过程与方法:
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“身体尺”的使用方法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认识并掌握“手拃”、“脚长”、“步长”等身体测量单位。
- 难点:理解不同身体部位作为“尺”的差异性,并能合理运用这些“尺”进行简单的长度估算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具:软尺、直尺、纸条、记录表
- 学具:每人一张记录表、铅笔、橡皮
四、教学过程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我们身上有哪些可以用来量东西的东西吗?”
学生自由发言,教师引导学生说出“手、脚、胳膊”等身体部位。
教师引出课题:“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我们身体上的‘尺’。”
2. 新授内容(15分钟)
(1)认识“手拃”:
教师示范:将手指张开,从拇指到食指的距离称为“一拃”。
学生互相测量自己的“一拃”长度,并记录在表格中。
提问:“你的一拃有多长?和同桌比一比,谁的更长?”
(2)认识“脚长”:
教师讲解:“一只脚的长度叫做‘脚长’。”
学生用纸条量出自己脚的长度,并贴在记录表上。
(3)认识“步长”:
教师示范:从左脚尖到右脚尖的距离为一步。
学生尝试走几步,感受“一步”的长度,并记录下来。
(4)认识“庹”:
教师展示:双臂平伸时,两指尖之间的距离称为“一庹”。
学生两人一组,互相测量对方的“一庹”长度。
3. 实践活动(15分钟)
(1)任务一:用“手拃”量书本宽度。
学生用自己的一拃去量课本的宽,并记录结果。
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人的“手拃”长度是否一致。
(2)任务二:用“步长”量教室长度。
学生分组,用脚步丈量教室的长度,并记录数据。
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为什么不同的同学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?”
(3)任务三:用“庹”量黑板高度。
学生两人合作,用“一庹”去量黑板的高度,看需要多少个“庹”。
4. 总结与拓展(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身体“尺”有哪些,以及它们的用途。
提问:“你觉得用身体上的‘尺’有什么好处?有什么不足?”
学生自由发言,教师总结:虽然身体尺方便,但不够精确,生活中还需要用到标准的测量工具。
五、作业布置:
1. 回家后,用“手拃”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手掌宽度,并记录下来。
2. 用“步长”量一量家里的房间长度,看看大约是多少步。
六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,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。在活动中,学生积极参与,动手能力强,能够较好地理解“身体尺”的概念。但在测量过程中,部分学生由于动作不规范,导致测量结果偏差较大,今后需加强指导与练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