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3社戏预习案】一、学习目标
1. 了解《社戏》的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。
2.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,理解作者通过“社戏”所表达的思想情感。
3.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,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对乡村淳朴民风的赞美。
4.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语言的技巧,提高阅读理解能力。
二、作者简介
鲁迅(1881—1936),原名周树人,浙江绍兴人,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。他的作品多以批判社会现实、关注人民命运为主题。《社戏》选自他的散文集《呐喊》,是其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重要作品。
三、课文背景
《社戏》写于1922年,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后,回顾自己童年时在绍兴农村看社戏的经历。文章通过对童年记忆的描写,表达了对纯真岁月的怀念,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风貌。
四、字词积累
1. 社戏:指中国民间在特定节日或庆典中举行的戏剧表演,常由村民自发组织,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。
2. 归省:回家探亲。
3. 行辈:家族中的辈分。
4. 絮叨:说话啰嗦,不停地说。
5. 怠慢:冷淡、不热情。
6. 踱:慢慢走。
7. 弥散:逐渐消失。
8. 缥缈:隐隐约约,若有若无。
五、内容梳理
《社戏》主要讲述了“我”小时候随母亲回乡探亲,在村子里看社戏的经历。文章分为几个部分:
- 回乡途中:描述了“我”坐船回家的过程,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。
- 看戏前的期待:通过“我”的心理活动,表现出对看戏的渴望。
- 看戏过程:详细描写了看戏时的情景,以及“我”对戏的内容并不感兴趣,但对乡村的氛围感到亲切。
- 看戏后的感受:虽然戏并不精彩,但“我”却觉得这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,因为这里有童年的快乐和朋友的陪伴。
六、重点语句分析
1. “那夜的戏,实在并不好,我们也不大看得懂。”
- 这句话表明“我”并不真正理解戏的内容,但依然感到满足,说明“我”更在意的是看戏时的情感体验。
2. “真的,一直到现在,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,——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。”
-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,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,以及对纯真友情的珍惜。
七、主题思想
《社戏》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在乡村看社戏的经历,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,同时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。文章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,还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,体现了作者对质朴生活的向往。
八、拓展思考
1. 你有没有类似“社戏”这样的童年回忆?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?
2. 在现代社会中,是否还有像“社戏”这样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的活动?
3. 如果你是作者,你会如何描述这段经历?会有哪些不同的感受?
九、作业布置
1. 摘抄文中描写景物或人物的精彩句子,并写出你的理解。
2. 写一篇短文,回忆你童年中最难忘的一件事,要求有具体细节描写。
3. 预习下一课内容,做好批注。
提示:本预习案为原创内容,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《社戏》一文,提升语文素养。建议结合教材与课堂讲解进行深入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