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.3比热容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-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,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单位。
-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,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。
- 学会利用公式 $ Q = cm\Delta t $ 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,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。
-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。
-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,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比热容的概念及公式 $ Q = cm\Delta t $ 的应用。
- 难点: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,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得出比热容的大小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实验器材:温度计、烧杯、酒精灯、天平、水、沙子、铁块等。
- 多媒体课件、实验记录表、教学视频(可选)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:为什么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,而海水却比较凉?为什么汽车发动机需要冷却液?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不同。
2. 新课讲授(20分钟)
- (1)比热容的定义
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(或降低)1℃时所吸收(或放出)的热量。单位是 J/(kg·℃)。
- (2)比热容的意义
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,说明它们的吸热或放热能力不同。例如:水的比热容较大,因此常被用作冷却剂。
- (3)实验探究: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
设计实验: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,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,测量温度变化。
引导学生分析数据,得出结论:水的温度变化较小,说明其吸热能力强。
3. 公式讲解与例题分析(15分钟)
- 公式回顾:$ Q = cm\Delta t $
- $ Q $:热量(J)
- $ c $:比热容(J/(kg·℃))
- $ m $:质量(kg)
- $ \Delta t $:温度变化(℃)
- 例题讲解:
例1:质量为2kg的水,温度从20℃升高到30℃,求吸收的热量。(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.2×10³ J/(kg·℃))
解:$ Q = 4.2×10^3 × 2 × (30 - 20) = 8.4×10^4 J $
4. 巩固练习(10分钟)
- 完成课本习题或教师自编题目,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。
- 小组讨论: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比热容的知识?
5. 总结与作业布置(5分钟)
- 课堂小结:回顾比热容的概念、公式及实验结论。
- 作业布置:
-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;
- 查阅资料,写一篇短文“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”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.3 比热容
1. 比热容: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℃吸收的热量。
2. 单位:J/(kg·℃)
3. 公式:Q = cmΔt
4. 实验: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
5. 应用:水作为冷却剂、城市热岛效应等
```
六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
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方式,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,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。部分学生在理解比热容的实际意义上仍需加强,后续可通过更多生活实例加深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