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.3比热容教案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.3比热容教案,急!求解答,求此刻回复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15 01:39:06

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.3比热容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

1. 知识与技能

-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,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单位。

-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,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。

- 学会利用公式 $ Q = cm\Delta t $ 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。

2. 过程与方法

-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,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。

-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
-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。

-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,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
- 重点:比热容的概念及公式 $ Q = cm\Delta t $ 的应用。

- 难点: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,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得出比热容的大小。

三、教学准备

- 实验器材:温度计、烧杯、酒精灯、天平、水、沙子、铁块等。

- 多媒体课件、实验记录表、教学视频(可选)。

四、教学过程
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
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:为什么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,而海水却比较凉?为什么汽车发动机需要冷却液?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不同。

2. 新课讲授(20分钟)

- (1)比热容的定义

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(或降低)1℃时所吸收(或放出)的热量。单位是 J/(kg·℃)。

- (2)比热容的意义

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,说明它们的吸热或放热能力不同。例如:水的比热容较大,因此常被用作冷却剂。

- (3)实验探究: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

设计实验: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,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,测量温度变化。

引导学生分析数据,得出结论:水的温度变化较小,说明其吸热能力强。

3. 公式讲解与例题分析(15分钟)

- 公式回顾:$ Q = cm\Delta t $

- $ Q $:热量(J)

- $ c $:比热容(J/(kg·℃))

- $ m $:质量(kg)

- $ \Delta t $:温度变化(℃)

- 例题讲解:

例1:质量为2kg的水,温度从20℃升高到30℃,求吸收的热量。(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.2×10³ J/(kg·℃))

解:$ Q = 4.2×10^3 × 2 × (30 - 20) = 8.4×10^4 J $

4. 巩固练习(10分钟)

- 完成课本习题或教师自编题目,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。

- 小组讨论: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比热容的知识?

5. 总结与作业布置(5分钟)

- 课堂小结:回顾比热容的概念、公式及实验结论。

- 作业布置:

-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;

- 查阅资料,写一篇短文“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”。

五、板书设计

```

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.3 比热容

1. 比热容: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℃吸收的热量。

2. 单位:J/(kg·℃)

3. 公式:Q = cmΔt

4. 实验: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

5. 应用:水作为冷却剂、城市热岛效应等

```

六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

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方式,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,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。部分学生在理解比热容的实际意义上仍需加强,后续可通过更多生活实例加深印象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