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归纳】《鱼我所欲也》是孟子的一篇经典散文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文章通过“舍鱼而取熊掌”的比喻,引出“舍生而取义”的观点,表达了儒家重视道义、轻视私利的思想。本文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,其语言精炼、逻辑严密,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。以下是对该篇文言文的归纳整理,便于学习与复习。
一、通假字
1. “辟”通“避”
原句:“故患有所不辟也。”
释义:所以有些灾祸是不能躲避的。
“辟”在此处通“避”,意为“躲避”。
2. “乡”通“向”
原句:“乡为身死而不受。”
释义:从前(我)宁可送命也不接受。
“乡”通“向”,表示“从前”或“过去”。
二、古今异义词
1. “得”
古义:得到,获得;
今义:能够、可能。
例句:“二者不可得兼。”
释义: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。
2. “苟”
古义:如果、假如;
今义:随便、马虎。
例句:“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”
释义: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命的方法有什么不能用的呢?
三、一词多义
1. “之”
- 指代事物:如“呼尔而与之”中的“之”指“他”。
- 结构助词:如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中的“之”用于主谓之间,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。
2. “而”
- 表示并列:如“舍鱼而取熊掌”。
- 表示转折:如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”。
- 表示顺承:如“乡为身死而不受”。
3. “于”
- 表示比较:如“万钟于我何加焉”。
- 表示对象:如“所欲有甚于生者”。
四、词类活用
1. 名词作动词
- “舍”:本为名词,此处作动词,意为“舍弃”。
例句:“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”
2. 形容词作动词
- “义”:本为名词,此处作动词,意为“坚持道义”。
例句:“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3. 使动用法
- “使……得以生存”:如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”,其中“生”为使动用法,意为“使……活下去”。
五、特殊句式
1. 判断句
- “此之谓失其本心。”
释义: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心。
“此……也”结构为典型的判断句式。
2. 倒装句
- “所欲有甚于生者。”
正常语序应为“有甚于生者所欲”,属定语后置。
3. 被动句
- “不为所欲而为之。”
虽未明显使用“被”字,但“为……所……”结构表明动作的承受者。
六、重点句子翻译
1.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译:生命是我想要的;道义也是我想要的。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2. 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”
译: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,人人都有,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。
3. 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”
译: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,这样的丰厚俸禄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!
七、主题思想
《鱼我所欲也》通过对比“生”与“义”,强调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,应当以“义”为重,体现出儒家“重义轻生”的价值观。文章语言简练,论证严密,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本。
总结
《鱼我所欲也》不仅是思想深刻的哲理文章,更是文言文学习的典范。通过对通假字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、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梳理,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,提升文言阅读能力。掌握这些文言知识,不仅对考试有帮助,更有利于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