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《十五夜望月》教案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十五夜望月》教案,真的撑不住了,求给个答案吧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6-08 23:34:13

教学目标:

1. 理解并背诵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》,掌握其意境与情感。

2. 通过解读诗句,体会诗人对亲人思念的情感,以及传统节日中寄托的情思。

3.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,培养他们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。

教学重难点:

重点:理解诗句含义,体会诗中的情感。

难点:结合背景知识,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

1. 提问:同学们,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吗?

2. 学生回答后,教师引导: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,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、吃月饼,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中秋佳节的古诗——《十五夜望月》。

二、作者简介

1. 王建(约765年-约830年),唐代著名诗人,字仲初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。他一生仕途坎坷,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,尤其擅长描写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。

2. 教师补充:王建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,贴近生活,深受百姓喜爱。他的作品广泛流传,成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。

三、初读感知

1. 教师范读全诗,注意节奏和韵律。

2. 学生自由朗读,圈画不理解的词语。

3.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,初步理解诗句大意。

四、精读感悟

1. 分析第一句:“中庭地白树栖鸦。”

- “中庭”指庭院中央,“地白”形容月光洒满庭院,洁白如霜。

- “树栖鸦”暗示夜晚寂静,乌鸦栖息于树枝之上。

- 这一句描绘了月夜下的庭院景象,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。

2. 分析第二句:“冷露无声湿桂花。”

- “冷露”指的是秋夜的露水,带有寒意。

- “无声湿桂花”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,同时也暗含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。

- 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。

3. 分析第三句:“今夜月明人尽望。”

- “今夜月明”点明了时间是在中秋之夜,月亮格外明亮。

- “人尽望”说明大家都在仰望明月,共同感受这份团圆的美好。

- 这一句体现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。

4. 分析第四句:“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

- “秋思”即秋天的思绪,这里特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
- “落谁家”表达了诗人对他人幸福团聚的羡慕,也流露出自己的孤独寂寞。

- 这一句以问句的形式收尾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五、拓展延伸

1. 讨论: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2. 学生发言后,教师总结: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夜景色的描绘,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,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。

六、课堂小结

1. 回顾整首诗的内容,再次朗读,加深记忆。

2.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有关中秋的古诗词,进行比较阅读。

七、作业布置

1. 背诵并默写《十五夜望月》。

2. 查找相关资料,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。

板书设计:

十五夜望月

王建

中庭地白树栖鸦,

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
今夜月明人尽望,

不知秋思落谁家?

教学反思:

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,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和情感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,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困难,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